姓名: | 陈启华 | |
领域: |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品质管理 商业模式 | |
地点: | 广东 广州 | |
签名: |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22
- 博客访问:6794484
他是一位社会学意义上的桥梁专家。汉语国度与英语国度的沟通,崛起中国向全球化世界的融入,熙熙攘攘,那座命名为“新东方”的桥梁上的景象蔚为大观。俞敏洪执民办教育行业之牛耳,占国内民办英语培训的半壁江山,被誉为“留学教父”当不为过。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新东方对于促进中西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中国学生是被新东方鼓动出去的。俞敏洪说,由于新东方的存在,中国留学生的数量至少增加了一倍 16年前,俞敏洪拎着糨糊桶,独自走街串巷地张贴他的新东方托福培训广告。“那时候我开一辆面包车,自己拉教材、接送学生,一年就跑了7万公里,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俞敏洪如是描述创业之艰辛。16年后的今天,他坐拥2亿美元的资金,并自诩像“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 俞敏洪——北京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也被人称为“英语学习世界里的教父级人物”。 一只引领“海龟”的“土鳖”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正值中国的“出国热”,当时国家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开始允许自费出国留学。 彼时的俞敏洪刚刚毕业留校当了一名教师。当时与其共事的徐小平、王强则先后加入了“留学大军”。“他们在国外一天赚的钱等于我一个月的工资”,这让自尊心本来就强的俞敏洪有了“追赶”的动力。 那时中美关系正处于“蜜月期”,申请美国的院校和奖学金都不难,数以万计的中国学生涌出国门,就此踏上海外求学之路。俞敏洪看到了这个市场。他在教学之余,自己创办出国考试的培训班,针对出国需要的考试对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应试培训。然而俞敏洪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北大的“包容”,他因此而受到记过处分,并且最后选择离开北大,开始自己的艰难创业。 此前中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出国考试培训机构。“我们也就是比别人讲得稍微好一些,幽默一些,学生爱听一些”,俞敏洪说。一两年后,新东方站稳了脚跟。 俞敏洪开始考虑如何把新东方做大、做强。他第一次走出国门,远赴美国、加拿大,就是为了拜访昔日的同事,说服他们回来共同经营新东方。俞敏洪说:“只有像王强、徐小平这样拥有典型的北大精神气质的人才能带领新东方走向明天。” “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俞敏洪赚了多少钱。”王强回忆当年俞敏洪来找他时的情境,“我们去普林斯顿的校园里逛,出乎我意料的是见到我们的中国留学生几乎都能叫出他的名字来,所以我觉得他在北京一定做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东西。” 有了徐小平和王强的新东方如鱼得水,很快就占领了国内英语培训的市场,俞敏洪和他们二人也被外界并称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到2005年5月,新东方已累计培训学员达250万人次。新东方员工的数量也从最初的寥寥几人发展到2005年的4000多人,其中海外归国人员200多名,本科以上学历占80%以上。 俞敏洪在他的博客中写道:“中国和西方真正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而真正开始大批学生出国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未来20年依然是中国学生的出国高潮。这次大融合所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这些学生出去以后再回到中国,把西方真正可操作的那套东西带回来,和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所以我觉得这一次的融合意义重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东方对于促进中西融合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从1990年到2000年期间,大量的中国学生是被新东方鼓动出去的。可以这么说,由于新东方的存在,中国留学生的数量至少增加了一倍。” 不停翻腾的“鲶鱼” 俞敏洪在2005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时就谈到,他希望新东方能成为英语培训市场这个大木桶里不停翻腾的鲶鱼,以激活中国以往的应试教育格局。应用英语开始被人们认知、接受,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始一点点地触动,“后来,更多认识到英语重要性的人又在中国汇聚成一股潮流,我觉得这就是新东方的鲶鱼效应。” “之所以新东方能够成为一条‘鲶鱼’,并不只在于能让学生考高分。除了技能教育,我在新东方的教学系统中加上了另外两个要素,即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和价值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你追求那些价值体系的东西以及自身精神状态的完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更好地赚钱,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在今天,俞敏洪仍然让新东方贯彻着创业时期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目标”。究其原因,俞敏洪有着自己的解释,“很多人只是看到绝望,但是我们更强调希望。”所以新东方一直以精神励志作为自己的主题,“本来英语就难学,你再不鼓励同学,那他们就更学不下去了”,而俞敏洪本人也一直相信“精神力量有时会大于现实生活,我自己也经常鼓励自己”。 俞敏洪说,新东方精神对新东方的创业者而言,是徐小平回到国内重新创业的激情,是王强放弃贝尔实验室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决心,是胡敏讲课时想到家乡发大水面对黑板无言的泪水,是杜子华从理科生变成中国最好的同声翻译专家的奇迹,是包凡一自己掏钱给学生买教材交学费的仁慈,是李力被推进手术室连开三刀后第二个星期就走进办公室上班的背影。这其中的种种经历,被新东方的老师编成段子,当作课堂上调节气氛的“良药”。 年复一年,俞敏洪以及新东方的核心团队早已成为众多学生心中的偶像和神话。“三驾马车”更是周游中国,“走到哪里就喜欢讲到哪里,把新东方精神带到哪里。”许多高校都曾留下俞敏洪激情演说的身影。在一次演讲中他如是评价自己,“我是有点学者气的商人。因为我写的文章是别的商人写不出来的。”他表示,那些游历的日记、感受其实可以给员工们带来底气。新东方要做长久,需要一些人文情怀的滋润。 在纽约上市的“中国教师” 2006年9月7日上午,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媒体认为这不仅是新东方的一次成功转型,也是中国民办教育领域内的一次突破和尝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但俞敏洪觉得,企业的规模越大,压力也就越大,他甚至有些后悔,“作为上市公司每年都要保持20%到30%的增长,在资本增长和保证教育质量及培训员工之间就产生了一些矛盾,而这些矛盾是我不希望有的。”他称自己是比较随性的人,不喜欢被外在的力量钳制,所以感觉特别累的时候,他想过关掉新东方,但最后都没有做到。“因为我发现要为10000多的员工负责,为几百万的学生负责,为股东负责,为自己负责。”俞敏洪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上市是新东方的最佳路径,否则现在可能早就被其他机构甩在后面了。” 在国内英语培训市场上,依靠上市坐拥2亿美金的新东方无疑已经成为了最大的玩家。俞敏洪在博客中披露,“现在新东方年报名的学生是175万”。新东方在成功的同时也给自己制造了更多的竞争者,甚至许多国外英语培训机构也在中国“安家”。 但俞敏洪很坦然,“国外的英语培训机构进入到中国后也就必须按本土的市场需求去做,像‘华尔街’等国外培训机构进来的时候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他们有一套完整的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行来创造一个市场,而他们进来也需要了解中国学生的心态以及如何开拓市场,新东方在这方面就比较强势。所以大家各有优势,这个市场不会一家独占。” 随着新东方一路成长,从外表上看,俞敏洪在十几年间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他瘦瘦高高,断无财大气粗的掌门人模样,T恤、休闲裤和运动鞋依旧是他的招牌装束。他依然喜欢别人叫他“俞老师”或者“老俞”,但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他骨子里更像一个商人。俞敏洪辩驳:“这个是要求嘛!你没有创业的敏锐视角,没有创业的竞争意识,没有战略发展思路,新东方是活不下去的!不过,商人和老师的角色可以齐头并进,不必对立。” 在俞敏洪,这个“中国最富有的教师”的身上,留下的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印迹。 有一种爱,叫成就他人的梦想。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