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梁小明 | |
领域: | 人力资源 生产管理 运营管理 仓储物流 品质管理 | |
地点: | 广东 佛山 | |
签名: |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2
- 博客访问:96486
笔者遇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事,就是,有些中小私企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做大,而是不敢做大,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敢接订单。 一家做内衣的企业,一年的产值有近8千万,员工600来人。老板目前感觉最头痛的问题就是:订单太多,做不出来。经常因为欠客户的货不能准时出,而向客户说好话,但长此以往肯定会失去客户。这一点,老板本人比谁都清楚。 为什么做不出来,是生产能力不够?那很简单,买设备、添人力,再下去就扩厂房,搬新厂。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老板不敢投资,怕担风险,这些因素也有,但不是最关键的,因为老板们天天都与风险打交道,只要能感觉到赢利的可能,老板们是敢于去博的。问题在于,不少老板感觉不到投资扩张以后赢利的可能,因为他的企业其实一直在持续的扩张,不论从人手、设备来说,都在持续的增长,但对他而言,最大的隐患在于,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效益却朝相反的方向走:工资总额在经营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8%上升到了18%,原材料成本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利润率在持续下降。他真的担心这样做下去,做得越多,赚得越少,销售额尽管比以前大了很多,但却无钱可赚,这当然是他所不愿看到的。 那么,为什么成本增大的速度会远远快过业绩增长的速度呢? 以原材料的采购为例:假如这家企业的某个产品需要A、B、C三种原材料,而每一种原材料如果准时到货的可能性均为80%的话,则三种原材料同时准时到达的可能性则为80%×80%×80%=54.4%,即50%左右,这就是该产品能准时生产出来的可能性。如果考虑不止三种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则准时生产出来的可能性会更低。当然,应对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大库存。所以市场需求增长时,也即订单增加、业绩增加时,成本并非同比例的增加。实际的生产成本可能与产值可以保持一个比例,但各种预防成本的增长速度却可能远远高于实际成本的增长速度。 也就是说,企业规模较大时,各种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大增,而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避免这些问题给企业生产和出货带来的影响所需花费的成本,是以快得多的速度增长的。实际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应该随着规模的增长不断下降,但企业确保这每一个产品的生产都能顺利进行、如期交货的成本却快速上升着。协调、统筹的成本快速上升,这一方面表现为人力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备货,成品、原材料、半成品的大量备货,所以这样的企业就会走向一个“终点”:订单增长所带来的利润总量,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实际生产成本的下降,最终会被无序管理所带来的快速增长的预防成本抵消掉,每做一件产品所应赚的那一块钱,会被为了保证按时按质地把产品做出来所必须花的那一块钱抵消。而所花的那一块钱并没有花在产品的任何一个部位,或者是在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上消耗掉,而是花在了组织生产所必须的前期活动中,其实是花在了组织上,是因为组织本身不完善所不得不用于填补各种缺陷的费用。 如果企业不增大预防成本,不去大量备货、备料,想搞所谓的零库存,就只能以准时交货率的快速下降为代价。所以大量的中小私企就出现了两难:订单一多,要么准时交货率快速下降,最终失信于客户,拉到的客户越多,失去的客户也越多。要么就快速地增加成本,以确保更多的订单能按时出货。但快速地增加成本,企业就无利可图。总之,对于许多中小私企而言,订单变成了一件坏事,要么就会少赚钱或不赚钱甚至赔钱,要么就会得罪客户。这就是许多中小私企不敢接单的原因,也是中小私企不能做大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板矛盾的心态最能说明这一点:订单少时愁订单,订单多时愁生产。企业在两极之间摆动:没有订单效益不好,生产不出效益也不好。总之效益很难稳步上升。这是中小私企做强做大的一个瓶颈。在这个点上,规模所带来的效益和规模所带来的成本互相平衡,也可以理解成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互相平衡。这个点就是中小私企作坊式作业发展的上限。按中小私企现有的内部结构和管理模式根本不可能突破这个上限,它离所谓做强做大的企业的距离,根本不是用大、小可以表示的,而是一个还没有生出来,一个已经长大,是地下的种子与地上的大树的区别。 作为***管理者应掌握好管理技术,没有管理技术就不是一个***的管理者!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